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天作不合 >
        “不是所有使节来长安都是为了大事,有些不过是为了送几个学生来长安国子监读书而已。”派来的礼部官员是个熟人,姚晃笑着朝甄仕远和乔苒打了个招呼,解释了起来,“我长安国子监中异邦学生不在少数,他们仰慕大楚中原文化,也渴望习得中原礼仪律法之流,有些学成之后会回归家国,以所学报效国家,有些则因喜欢大楚中原文化而在长安定居。”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这也是八方来朝的原因。

        “在使馆里的高句丽人同倭国人便是送学生来长安国子监读书的,因不涉及国与国之间的交涉,便只由礼部出面交待,安置好三餐住处,”姚晃解释的很认真,毕竟也是熟人了,所以他没有半点搪塞的想法,说完高句丽和倭国使节之后,他便伸手指向了一旁一群穿着袈裟的天竺僧人,道,“至于天竺人则是为了找寻一本天竺失踪许久,前些年却听闻在大楚出现过的佛家经文而来的。”

        这些异国使节尤其是高句丽同倭国人的相貌其实与汉人是有些相似的,可即便是穿着一样的汉人衣裳,汉话说的再好,言谈举止之间却也有些微的差异,所以经由姚晃介绍之后,众人很快便分清楚了各国的使节。

        顿了顿之后,姚晃便接着说道:“按理说这些使节来自不同的异邦,应当也没有什么交集……”

        岂料这话还未说完,便被使馆的小吏打断了,那小吏忙道:“来的时候没什么交集,在使馆住了一些时日之后,习惯又不同,磕磕碰碰定是有的。”

        这话倒有些道理,别说是异邦人了,就是同是大楚人甚至四邻街坊,住在一个屋檐下总会吵起来。

        今日这个的篮子放在你家门口了,明日你家的馊馒头丢到我家窗下了等等,琐碎的闲事不少,自然会有争执。

        “所以,乌孙人在使馆里可同哪国的使节有过争执了?”在去往乌孙小族长屋子的途中,甄仕远顺嘴问了一句。

        使馆小吏闻言忙道:“有的有的,都有过呢!同天竺僧人的冲突是因着他们那小族长要早起,天竺僧人早睡早起,每日都要念经,因着这个事同另三国的使节都发生过矛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