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松溪把玩着茶盏,幽幽的说道:“今年凛冬严寒,我大梁北方尽皆冻结成霜,边境以北的胡戎,牛羊畜牧冻死无数,他们需要大量的贡盐腌制冻肉,以备开春后的饥荒,故而向我大梁索要贡盐十万旦,丝绸等。”

        说到此处,颜松溪表情有些不自然,补充道:“当然,胡戎也会向我大梁提供羊十万,牛万头,战马两千匹,大梁也不会太吃亏。”

        不会太吃亏,那始终还是吃亏的吧。

        宁恒心里想着,民间早有传言,大梁与胡戎维系数十年没有战争,主要是大梁每年向胡戎纳岁上贡,靡费巨大,从颜松溪刚才的犹豫来看,恐怕远不止十万旦贡盐那么简单。

        当然,朝廷对于民间传言,向来是否认三连。

        宁恒当然不会去提那一壶冷水,巧妙的转移道:“十万旦,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颜松溪颔首:“大梁有数处制盐地,一在江州,以青盐和井盐为主,一在淮州,多是海盐,另外一处则在盐山,那里有大量的盐矿,青盐和井盐无法量产,海盐在凛冬,受日照影响,同样无法大量晒出,盐山的制盐,则属于工部的制盐司和京畿都运司统管,制盐的方法,略有不同,故而产量颇高,若在夏秋之际,每月可产盐万旦。眼下受气候影响,是无论如何也赶晒不出来的。”

        宁恒听到此处,心里却泛起嘀咕,朝廷既然每年都向胡戎纳盐,自然肯定有存储才对,哪有临时制盐的道理。

        不科学。

        宁恒更倾向于朝中有人借此事向工部发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