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侄俩轻轻一碰杯,都饮下一口。边野开口道:“二叔,我想过几天去涿郡,打听一下那边收麦的价格,今日我到田里细细查看过了,麦粒儿已经成熟,过几日就该抢收了。咱们这边很少有客商过来,每年粮食贩子压的价都很低。我听说涿郡那边有过往的南方客商,售卖的价格比咱们这边高些,若咱们都拉到那边去卖,一家少不得要多卖上一两吊钱呢。”

        边二叔双眸一亮:“好啊,这是好事儿,同样的麦子若能多卖上几吊钱,咱们便可以多吃几顿肉菜解解馋了。你快去问吧,问了回来就告诉我,但不要告诉别人。反正你有马车,我家也有驴车,咱们就在这边低价收,然后运到那边去高价卖,能赚不少钱呢。”

        边野无奈地抿了抿唇:“二叔,都是乡里乡亲的,咱们怎么能这么干呢?咱们两家在村里都算富户,只要不遭灾,都能吃饱穿暖,还有余粮。可那些地少的人家呢,他们能吃饱饭就不错了,紧巴着肚子省下些口粮,换了钱是一家人一年的零用。咱们怎么能赚这个钱呢?他们还怎么过日子呀?”

        二叔把脖子一梗:“你这话说的,好像咱们赚了黑心钱似的,他们卖给粮食贩子不也是那个价吗?卖给咱们也不吃亏,对吧?”

        边野放下筷子,端起酒杯给二叔敬酒。“二叔,您脑子活络,会做买卖,这本是好事。可爷爷在世的时候就说过,咱们村这些姓边的,祖上都是一家人,可以去挣外人的钱,却不能在自家人身上打主意。”

        边二叔气得一扬手,把一杯酒干了。“所以呀,你爹乐意当里正,你也傻呵呵的乐意干,我就不乐意。这费力不讨好的活儿,有什么意思?”

        边野爷爷在世时就是赵北村的里正,老爷子刚正不阿。家里的二十几亩地是靠几代人勤勤恳恳劳作挣下来的,而不是靠手里那点小权力想方设法抠出来的。

        边野的父亲后来接了里正的班,可他英年早逝。那年边野才十七岁,还未成年。有人推举边二叔接下哥哥手里的担子,可他不想受这份累,便推说自己干不了。于是,身量颀长的少年郎,便接下这个重担,带着赵北村的村民过日子。

        篱笆墙的那边忽然传来了曹英爽朗的笑声。“好啊好啊,好久没赶集了,明天我带阿竹好好转转,买几块漂亮的棉布回来做新衣裳。”

        曹旭从褡裢里拿出三十文钱,给每个闺女数了十文。“这是我这两日的工钱,就不给你娘了,你们仨每人十文,明日去赶集的时候买些喜欢的东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