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圣仙王途 >
        也不能小看皇朝这些专门查遗补漏、阐发新论的读书人,就是这些读书人,往往将前人的东西发扬光大,不少大儒的著述,就是这么被逐渐提升起来,慢慢扩大影响力的。

        譬如说华夏时空里,心学的发展,孟子讲心,都是人皆有之的个体之心。如果心只是个体之心,陆九渊对心的概念进行了改造,把人皆有之的个体之心,发展为不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同心”。“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

        陆九渊并未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心学。王阳明则明确地表明,“圣人之学,心学也”,把陆九渊之学作为心学的代表。孟子的心性之学对陆九渊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陆九渊自己说,他的学说是因读孟子而得。他以继任孟子之学而自居。他发挥了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矣”的“尽心知性知天”的思路。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同心说,他也同样强调心的普遍性。“理一而已矣,心一而已矣,故圣人无二教,而学者无二学。”

        心学就这样发展出来了。

        再譬如说华夏文明源头的周易,最初是伏羲所作,当时他作的仅仅只是八卦,后来殷商末年的时候,周文王姬昌做六十四卦,周公、孔子估计也为周易作系辞等等,将周易发展起来,这才有了后世的易学大流行。

        所以说,一种学说的兴起,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承前启后,造就了很多的学术发展,在大匡皇朝,造就了不少大儒和宗师。

        考评的儒师们早就将神识放开,一一观察儒生们写的东西,感觉这一届的秀生潜质都还不错,不由暗自点头,十分欣慰。

        吕杨原本想要写三字经的,可是看到秀生们的水平,立刻弃了三字经,不写三字经了,太浅了。

        吕杨提笔蘸墨,在白纸上书写另个篇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