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后,预警卫星完成导弹轨迹测量。天基红外预警卫星发现红外辐射时首先要根据红外特性分辨出其波长范围和特性,进而推断其温度甚至推进剂种类,据此分析分辨出目标的类型(如弹道导弹或者运载火箭)。然后测量目标的矢量速度。由于采用红外探测器,观察到的导弹轨迹是一个个连续的点,所以必须积累足够多的数据才能判定目标轨迹,卫星的扫描型红外探测器扫描周期为1秒后,号称在10秒钟内能够完成导弹轨迹测量。

        但是用红外设备测量弹道导弹的轨迹,必须2-3颗卫星在不同角度同时观测才能得出三维空间内的弹道。单颗卫星只能得出一维平面上的投影,而融合其它预警卫星的观测数据不可能由预警卫星自行完成,必须经过地面控制站处理,所以这时候得出的导弹轨迹缺乏弹道高度与倾角,仅仅是弹道在平面投影的速度矢量,而不是导弹的真实速度矢量,因此无法预测导弹的目标。

        38秒后。预警卫星发出导弹发射警报,将信号传递给战区内的联合战术地面站、澳大利亚的海外地面站和美国本土夏沿山的的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美国航天司令部预警中心,进行数据融合与处理,得出导弹三维空间飞行轨迹。弹道导弹的抛物线轨迹,其水平加速度是一个累积数据的平均值,必需有一定时间积累才能推算轨道,例如发动机推力不变,但工作时间延长50%。其弹道必然不同,因此仅靠10秒钟内观测到的飞行轨迹还不足以判定导弹落点。

        而且现代弹道导弹多采用机动变轨技术,不等到主动段结束无法确定其最终弹道,所以真正的导弹落点预测不会很快得出,也就无法对战区内部队发出警报。

        “未知导弹已经打开二级推进器,卫星持续跟踪中。”这是关岛空军基地内的汇报。

        索马里导弹一发射,便立即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民众自然还不清楚,但是全世界拥有弹道导弹预警卫星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可都坐不住了。

        特别是美国人,这枚导弹是向东发射。速度极快,转眼间就飞跃了大半个印度洋,并且导弹一直都未开始下滑进行再入阶段,三节推进到现在也才脱落的第一个。

        五分钟后,导弹二级火箭发动机关机脱离。天基红外预警系统由于用多颗卫星对导弹助推段进行凝视跟踪,因此跟踪精度比国防支援计划(dsp)卫星高出许多,可精确给出导弹关机点参数,便于对导弹落点的计算。

        十分钟后,联合战术地面站计算出首批导弹的落点,为太平洋中部地区,位于关岛美军基地以东两千公里。

        十五分钟后,地面站进行数据融合与处理,得出导弹三维空间飞行轨迹。

        二十分钟后,导弹越过弹道最高点下滑十公里,第三级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点火。美军同步轨道导弹预警卫星发现导弹点火并对其进行跟踪。伪弹道导弹通过加装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将传统的抛物线弹道转变为具有多个波峰的跳跃式弹道,降低了弹道最高点高度,使得拦截系统在导弹再入大气层之前很难计算其最终落点。导弹防御系统对导弹轨迹的预测是将弹道限定在一个管形区内,在导弹飞行的过程中,根据已知弹道数据,逐渐缩小预测弹道管形区的半径,当其小于拦截弹的机动半径时就可进行拦截。而弹道跳跃的幅度越大,管形区的面积就会越大,给防御系统的预测带来更大的困难,从而大大提高了导弹的突防能力。

        三十分钟后,同步轨道预警卫星完成首批导弹第一次跳跃弹道轨迹测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